李锦轶,男, 1956年生,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100037
电话: 010-68999687、57909089
Email: jyli@cags.net.cn
一、个人简历
1978年3月-1982年1月:长春地质学院地勘系区域地质调查与矿产普查专业学习,获学士学位
1982年1月-8月:辽宁省地质矿产局第十地质大队区域地质调查分队,工作,负责完成清源金矿外围比例尺1:1万面积13平方千米地质填图
1982年9月-1985年7月: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生部构造地质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获构造地质专业理学硕士学位
1985年7月至今: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工作,期间:
1988年12月作为在职博士研究生,获得构造地质专业理学博士学位
1991年破格晋升为副研究员,1995年破格晋升为研究员
199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04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已经指导了3位硕士研究生和5位博士研究生,博士后1位,均以优秀成绩毕业,分别获得构造地质专业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
二、社会兼职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科学技术指导委员会委员
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副秘书长
《地质通报》杂志常务副主编
《新疆地质》杂志编委
《地质与资源》杂志编委
《地学前缘》杂志编委
三、主要研究工作简介:
自从1982年以来,一直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从事中国大陆古造山带区地壳形成与演化的研究,先后参加和承担国家及部门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资助项目31项,研究地区以中国北方古生代造山带为主,研究内容主要为大陆地壳形成演化及成矿作用,对中国东北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阴山、燕山山脉和长白山脉,中国西北天山山脉、准噶尔和阿尔泰山脉,中国中部东昆仑山脉、秦岭、桐柏山、大别山、苏鲁地区,华南地区、中国西南三江地区,俄罗斯上黑龙江地区、外贝加尔、萨彦岭、阿尔泰山脉,欧洲中部海西造山带和阿尔卑斯山脉,美国的科底勒拉山脉、乌孜别克斯坦的中天山等,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考察研究。发表相关论文107篇,专著9部,编辑论文集2本,与人合作英译中专著1部,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
目前主要从事中国大陆中元古代以来构造古地理重建研究和中国北方及邻区造山过程与成矿地质背景研究。
四、主持的主要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1999年1月-2001年12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国东北漠河盆地成因类型与构造演化研究,项目负责人
2000-200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俄罗斯)上黑龙江盆地和蒙古-鄂霍茨克造山带东段地质构造中俄联合野外调查,项目负责人
2007年1月-2009年12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准噶尔盆地东北缘中志留统至下石炭统地层的构造属性和源区特征(40672138),项目负责人
2013年1月-2016年12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塔里木盆地西北缘志留纪至二叠纪沉积岩系物源区研究,项目负责人
国家973项目:
2002年4月-2007年12月:国家973项目“中国西部中亚型造山与成矿”综合课题:中亚型造山与成矿综合研究,课题编号2001CB409810,课题负责人,项目专家组成员
2007年7月-2011年8月:国家973项目“中亚造山带大陆动力学过程与成矿作用”课题“大型断裂系统与古构造-成矿格局的改造”(2007CB411306),课题负责人
中国地调局项目
2000年1月-2002年6月: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东天山构造格架研究
项目编号:DKD9902002,项目负责人
2006.1-2010.12 国土资源调查工作项目:中国北方及邻区大型断裂构造及其对古构造-成矿格局的改造,项目负责人
2007年-2010年:国土资源调查工作项目:中国北方古生代增生造山、陆壳生长及其成矿效应, 项目负责人
2010年-2012年:矿产资源调查与评价专项工作项目:兴蒙造山带基本构造格架的综合调查与研究, 项目负责人
2011年2013年:矿产资源调查与评价专项工作项目:中国大陆主要陆块裂解重组过程再造及其对成矿作用的制约, 项目负责人
2006年-2008年,国土资源大调查计划项目:亚洲关键地质问题研究,项目负责人
2010年-2012年:矿产资源调查与评价专项计划项目:天山-兴蒙造山区造山过程与成矿地质背景研究, 项目负责人
2013年-2015年:矿产资源调查与评价专项计划项目:中国陆块聚散过程与成矿地质背景研究,项目负责人
五、主要论著
独立或以第一作者撰写发表的学术论文:
1. 李锦轶. 1986. 林西一带枕状基性熔岩的基本特征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中国地质科学院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所刊,(14):65-74.
2. 李锦轶. 1986. 内蒙古东部中朝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之间古缝合带的初步研究. 科学通报,31(14):1093-1096.
3. Li Jinyi. 1987. Preliminary studies on the paleo-suture between Siberian plate and Sino-Korean plate in eastern Nei Mongol. KEXUE TONGBAO (SCIENCE BULLETIN), 32(23):1637-1641.
4. 李锦轶. 1987. 内蒙古东部西拉木伦河北侧早古生代蛇绿岩的基本特征及其板块构造意义. 唐克东主编:中国北方板块构造论文集,(2):136--150. 北京:地质出版社.
5. 李锦轶,萧序常,汤耀庆,赵民,冯益民,朱宝清. 1988. 新疆东准噶尔卡拉麦里地区古板块构造研究的新进展. 科学通报,33(10):762-764.
6. Li Jinyi, Xiao Xuchang, Tang Yaoqing, Zhao Min, Feng Yimin and Zhu Baoqing. 1988. New development of research on paleoplate tectonics of Karamaili area, East Junggar, Xinjiang. KEXUE TONGBAO (SCIENCE BULLETIN), 33(21):1799-1802.
7. 李锦轶,朱宝清,冯益民. 1989. 南明水组和蛇绿岩之间不整合关系的确认及其意义. 中国区域地质,(3):250-255.
8. 李锦轶. 1990. 论造山带形成演化的一种板块构造模式----以新疆东准噶尔卡拉麦里地区晚古生代造山带为例. 地学探索,(3):1-8.
9. 李锦轶,萧序常,汤耀庆,赵民,朱宝清,冯益民. 1990. 新疆东准噶尔卡拉麦里地区晚古生代板块构造的基本特征. 地质论评,36(4):305-316.
10. 李锦轶,朱宝清,冯益民. 1990. 新疆东准噶尔卡拉麦里地区南明水组研究的新进展. 新疆地质科学,(2):1-8.
11. 李锦轶. 1991. 试论新疆东准噶尔古生代板块构造演化. 萧序常和汤耀庆主编:古中亚复合巨型缝合带南缘构造演化,92--108. 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12. 李锦轶. 1991. 试论新疆东准噶尔早古生代岩石圈板块构造演化. 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23):1-12.
13. 李锦轶,萧序常,汤耀庆,赵民,冯益民,朱宝清. 1992. 新疆北部金属矿产与板块构造. 新疆地质,10(2):138-146.
14. 李锦轶. 1995. 新疆东准噶尔蛇绿岩的基本特征和侵位历史. 岩石学报,11(增刊): 73--84.
15. 李锦轶. 1995. 陆间残余海盆与板块碰撞造山作用. 地学研究,第28号,6—14.
16. 李锦轶. 1995. 布列亚--佳木斯古板块的构成及演化. 地学研究,第28号,96--98.
17. 李锦轶,牛宝贵,宋彪,徐文喜,张雨红. 黑龙江省东部中太古代碎屑岩浆锆石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地球学报--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1995,(3):331-333.
18. 李锦轶. 1996. 中国蛇绿岩的时空分布. 张旗主编:蛇绿岩与地球动力学研究, 99--103. 北京:地质出版社.
19. 李锦轶,牛宝贵,刘志刚,王宗起,赵民,陈家义. 1997. 秦岭西段天水一带李子园群变质变形时代的40Ar/39Ar年代学证据. 中国区域地质,16(1):21--25.
20. 李锦轶. 1998. 德国大陆深钻项目(KTB)----成就、经验和教训. 国外地质勘探技术, 1998,(3):32--43.
21. 李锦轶. 1998. 中国东北及邻区若干地质构造问题的新认识. 地质论评,44(4):339- 347.
22. 李锦轶. 1998. 板块构造学说与大陆动力学. 地质论评,44(4):337-338.
23. 李锦轶. 1999. 德国大陆深钻项目(KTB)的井位地质研究. 国外地质勘探技术,1999,(1):31-38
24. Li Jinyi, Wang Zongqi and Zhao Min. 1999. 40Ar/39Ar thermochronological constraints on the timing of collisional orogeny in the Mian-Lue conlission belt, southern Qinling mountains. ACTA GEOLOGICA SINICA (English edition), 73(2): 208-215
25. Li Jinyi, He Zhengjun, Mo Shenguo, Zheng Qingdao. 1999. The Late Mesozoic Orogenic Processes of Mongolia-Okhotsk Orogen: Evidence from Field Investigations into Deformation of the Mohe Area,NE China. Jour. Geosci. Res. NE Asia, 1999, 2(2): 172-178
26. 李锦轶, 肖序常. 1999. 对新疆地壳结构与构造演化几个问题的简要评述. 地质科学, 34(4): 405-419
27. 李锦轶, 肖序常等. 2000. 新疆北部晚石炭世至晚三叠世地壳热演化. 地质学报, 74(4): 303-312
28. 李锦轶. 2000. 大别山北部磨子潭变质英云闪长岩内的暗色包体. 岩石矿物学杂志, 19(4): 341-348
29. 李锦轶, 肖序常, 陈文等. 2000. 准噶尔盆地东部的前晚奥陶世陆壳基底. 中国区域地质, 19(3): 297-302
30. 李锦轶. 2001. 中朝地块与扬子地块碰撞的时限与方式. 地质学报, 75(1): 25-34
31. Jinyi Li. 2001. Continental amalgamation and evolution in northeast China and its neighboring areas during the Paleozoic and Mesozoic. Gondwana Research, 4(4):681-682
32. Jinyi Li. 2001. Petrological evidence of continental disintegration in the late Neoproterozoic: Sinian volcanic rocks in central China mainland. Gondwana Research, 4(4): 682-683
33.李锦轶, 王克卓, 李文铅,郭华春,宋彪,王瑜,莫申国,赵子然,朱志新,潘成泽. 东天山晚古生代以来大地构造与矿产勘查. 新疆地质,2002, 20(4):295-301
34. 李锦轶. 湖北大洪山地区原“莲沱组”时代质疑. 地质通报, 2002, 21(8-9): 579-583
35. Li Jinyi, Yang Tiannan, Chen Wen, and Zhang Sihong. 2003. 40Ar/39Ar Dating of deformation events and reconstruction of exhumation of ultrahigh-pressure metamorphic rocks in Donghai, East China. Acta Geologica Sinica (english Edition), 77(2): 155-168
36. Jinyi Li, Wenjiao Xiao, Kezhuo Wang, Guihua Sun, and Liming Gao. 2003. Neoproterozoic-Paleozoic tectonostratigraphy, magmatic activities and tectonic evolution of eastern Xinjiang, NW China. In: Mao Jingwen, Goldfarb, Seltman, Wang, Xiao & Hart (eds), Tectonic Evolution and Metallogeny of the Chinese Altay and Tianshan, IAGOD Guidebook Series 10: CERCAM/NHM, London, pp.31-74
37. 李锦轶, 和政军, 莫申国, Andrey A. Sorokin. 2004. 大兴安岭北部绣峰组下部砾岩的形成时代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地质通报, 第23卷, 第2期, 第120-129页
38. 李锦轶. 2004. 新疆东部新元古代晚期至古生代的构造格局与构造演化. 地质论评, 第50卷, 第3期, 第304~322页
39. 李锦轶, 徐新. 2004. 新疆地壳地质构造和成矿作用的主要问题. 新疆地质, 第22卷, 第2期,第119~124页.
40. 李锦轶. 2004. 李春昱先生与中国地质事业. 地质通报, 第23卷, 第9~10期,第829~838页.
41. 李锦轶. 2004. 中国大陆地壳“镶嵌与叠覆”的结构特征及其演化. 地质通报,第23卷, 第9~10期,第986~1004页.
42. 李锦轶, 杨天南, 陈文, 张思红. 2004. 中国东部东海地区超高压变质岩构造变形事件的40Ar/39Ar定年与超高压变质岩折返过程的重建. 地质学报, 第78卷, 第1期, 第97~108页
43. 李锦轶, 莫申国, 和政军, 孙桂华, 陈文. 2004. 大兴安岭北段地壳左行走滑运动的时代及其对中国东北及邻区中生代以来地壳构造演化重建的制约. 地学前缘, 第11卷, 第3期, 第157~168页
44.Li Jinyi (J.-Y. Li) 2006. Permian geodynamic setting of Northeast China and adjacent regions: closure of the Paleo-Asian Ocean and subduction of the Paleo-Pacific Plate.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Volume 26, Issues 3-4, Pages 207-224 (March 2006)
45. 李锦轶, 何国琦, 徐新, 李华芹, 孙桂华, 杨天南, 高立明, 朱志新. 2006. 新疆北部及邻区地壳构造格架及其形成过程的初步探讨. 地质学报, 80(1): 148-168
46. Li Jinyi, Xu Xin, Wang Yu, Zhu Bingyu. 2006. A late Cenozoic large-scale NE-trending glide belt in central Asian continent: evidence from geography, geology and earthquak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26(2): 149
47. 李锦轶, 王克卓,孙桂华,莫申国,李文铅,杨天南,高立明. 2006. 东天山吐哈盆南缘古生代活动陆缘残片:中亚地区古亚洲洋板块俯冲的地质记录. 岩石学报,22(5): 1087-1102
48. 李锦轶,王克卓, 李亚萍, 孙桂华, 褚春华, 李丽群, 朱志新. 2006. 天山山脉地貌特征、地壳组成与地质演化. 地质通报, 25(8): 895-909
49. 李锦轶,宋彪,王克卓,李亚萍,孙桂华, 齐得义. 2006. 东天山吐哈盆地南缘二叠纪幔源岩浆杂岩:中亚地区陆壳垂向生长的地质记录. 地球学报, 27(5):424-446
50. 李锦轶,高立明,孙桂华,李亚萍,王彦斌. 2007.内蒙古东部双井子中三叠世同碰撞壳源花岗岩的确定及其对西伯利亚与中朝古板块碰撞时限的约束. 岩石学报,23(3):565-582
51.李锦轶, 杨天南, 李亚萍, 朱志新. 2009. 东准噶尔卡拉麦里断裂带的地质特征及其对中亚地区晚古生代洋陆格局重建的约束. 地质通报, 28(12): 1817-1826
52. 李锦轶, 张进, 杨天南, 李亚萍, 孙桂华, 朱志新, 王励嘉. 2009.北亚造山区南部及其毗邻地区地壳构造分区与构造演化.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39(4): 584-605
53. 李锦轶. 2009.中国大陆地质历史的旋回与阶段.中国地质,36(3):504-527
54. 李锦轶. 2010. 地球上大陆的地质历史:多个大陆裂解-重组演化旋回,还是围绕古陆核向外逐渐生长?刊于:《10000个科学难题(地球科学卷)》,“10000个科学难题“地球科学卷编委会编,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第221-223页
55. 李锦轶,张进,曲军峰. 2012. 华北与阿拉善两个古陆在早古生代晚期拼合--来自宁夏牛首山沉积岩系的证据. 地质论评,58(2):208-214
56.李锦轶. 2012. 对大地构造研究与矿产勘查评价之间关系的初步认识. 西北地质, 45(增刊):5-8
专著
1. 李锦轶,牛宝贵,宋彪,徐文喜,张雨红,赵子然. 长白山北段地壳的形成与演化.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99
2. 王荃,刘雪亚,李锦轶. 1991. 中国华夏与安加拉古陆间的板块构造.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3. 萧序常,汤耀庆,冯益民,朱宝清,李锦轶,赵民. 1992. 新疆北部及邻区大地构造. 北京:地质出版社.
4. 汤耀庆,高俊,赵民,李锦轶,王军. 1995. 西南天山蛇绿岩和蓝片岩. 北京:地质出版社.
5. 姜春发,王宗起,李锦轶等. 中央造山带开合构造. 地质出版社,2000,北京
6. 任纪舜,姜春发,陈炳蔚,王作勋,牛宝贵,李锦轶,刘志刚,谢广连,和政军,1999,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图(1:500万),地质出版社
7. 肖序常, 何国琦, 徐新, 李锦轶, 郝杰, 成守德, 邓振球, 李永安. 中国新疆地壳结构与地质演化. 北京: 地质出版社, 2010
8 严光生, 邱瑞照, 连长云, 李锦轶, 肖克炎, 毛景文, 等. 中国斑岩铜矿砂岩铜矿资源潜力定量评价. 北京:地质出版社, 2010
9. 叶天竺等,全国资源潜力评价成矿地质背景研究技术要求,2012,地质出版社(负责大型变形构造部分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