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4月08日 星期五

构造地质研究室

发布时间:2012-08-14

构造地质研究室, 于1956年建立,第一任研究室主任为我国一代地质宗师黄汲清院士,主要从事大地构造和成矿地质背景研究,包括:1、中国大地构造与全球构造;2、造山带和盆地;3、国内外重大和关键构造问题;4、区域性、全国性、洲际性和全球性构造地质图编制;5、地球动力学及其资源效应。

 

 

  构造室几代学者研究大地构造,足跡遍及中国和邻区以及世界一些著名地质单元。50年代,研究华南、北山等地,编制1:300万中国大地构造图,撰写《中国大地构造基本特征》; 60年代,从全球角度研究国内外含铬基性超基性岩并撰写《含铬基性、超基性岩的地质构造特征》,专题研究内蒙、秦岭、滇西、川西等地,发现了从青藏北部延伸到马来半岛这一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印支造山带;70年代,调查祁连、燕山等地,编制1﹕400万中国大地构造图,撰写《中国大地构造及其演化》;80年代,中法合作研究青藏高原、开展IGCP224项(东亚前侏罗纪地质演化)、283项(古亚洲洋演化)等国际合作项目和国家305项目,调查喜马拉雅、青藏高原、昆仑—秦岭、中国东部以及新疆天山等地区,出版《天山多旋回构造演化及成矿》、《昆仑开和构造》、《中国及邻区特提斯海的演化》、《喜马拉雅岩石圈构造演化》和《亚洲大地构造图》及简要说明等专著;90年代,继续80年代专题研究,开展IGCP321(冈瓦纳裂离与亚洲增生)等国际合项目,出版《古中亚复合巨型缝合带南缘构造演化》、《青藏高原的构造演化与隆生机制》、《中央造山带开合构造》、《中国东部及邻区大陆岩石圈的构造演化与成矿》和《1:500万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图》及简要说明——《从全球看中国大地构造》;新世纪以来,主要从事中国大陆岩石圈的三维结构研究,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及其效应,中国天山、燕辽、秦岭—大别、松潘-甘孜和滇西等关键地段以及中亚造山带等研究工作, 出版《新疆南部地壳结构和构造演化》等著作。获科学大会奖2项,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国土资源部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5项。 
2项科学大会奖,2项获国家自科学一等奖,1项获二等奖,1 项获三等奖,1项获国土资源部一等奖,5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 
 

      

 

  现承担科技部“97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地质调查和国土资源部基础研究等多项研究,其主要研究内容和领域有: 1)中国西部中亚型造山与成矿研究;2)昆仑-秦岭造山带及其南、北资源的研究;3)青藏高原及相邻盆山地区岩石圈结构、演化及资源效应的研究;4)松潘-甘孜造山带研究;5)三大构造域和亚洲成矿地质背景之研究;6)1:500万数字化国际亚洲地质图(包括海域)。 
先后有3人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成就奖,1人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人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 1人获青年地质工作者金锤奖。现有在职科研人员12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研究员7人、副研究员4人、助理研究员1人。博士研究生导师4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人,其中1人任国际岩石圈委员会喜马拉雅地区委员会副主席,1人任世界地质图委员会副主席。在读博士后1人,在读博士研究生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