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4月08日 星期五

 江西赣州晚白垩世发现一新的窃蛋龙类化石

作者:
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吕君昌研究员、 发布时间:2013-12-10

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吕君昌研究员、赣州自然博物馆及中国地质调查局实物资料中心有关专家组成的研究小组,近日在中国南方江西赣州发现一新的基干窃蛋龙类恐龙化石,命名为江西南康龙南康龙具有独特的下颌吻端构造,其发现对于窃蛋龙类的分布、古生态及生活习性的理解有着重要意义。该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PLOS ONE》 2013年11月27日上。

窃蛋龙是一种独特的兽脚类恐龙,主要发现于中国及蒙古国的白垩系地层中。它们具有许多与鸟类类似的特征,其原始类群(如我国辽西发现的尾羽鸟)兼具牙齿和羽毛,其进步类群的特点则为没有牙齿、头骨多孔、尾椎数目少等。我国的窃蛋龙类化石主要集中在北方(辽西、内蒙古)、中原(河南)及南方(广东的河源、南雄和江西赣州)三个地区,其中北方地区既发现有原始类群也有进步类群,中原和南方地区主要为进步类群。

南康龙标本发现于约7千万年前的江西赣州南康市龙岭的南雄组。标本保存有特征明显的下颌吻端、部分背椎椎体、前部尾椎椎体、完整的肱骨、肩胛乌喙骨、股骨、胫骨、肠骨、坐骨及耻骨等头后骨骼。

    本研究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1.发现窃蛋龙类恐龙新属种

    新标本不同于在同一地点发现的斑嵴龙、赣州龙及江西龙,其下颌特征明显(图1)为窃蛋龙类新属种。

 

图1. 南康龙的下颌侧视和腹视,比例尺为5 cm

 

2.为最进步的基干窃蛋龙类

    支序系统学研究显示,南康龙为基干窃蛋龙类,比巨盗龙进步,比窃蛋龙科的其他成员原始,为最进步的基干窃蛋龙类(图2)。

 

图2. 南康龙在系统树中的位置

3.加深了对窃蛋龙类食性的多样性的理解

    通常认为兽脚类恐龙为肉食性,南康龙的发现说明了某些窃蛋龙类也是植食性。南康龙下颌吻端的腹边缘基本平直,不像其他多数窃蛋龙科成员那样下翻强烈,说明了当其活着进食的时候,上下颌的张口要比其他窃蛋龙科成员的小,类似于蜥脚类恐龙中的情形。这说明南康龙可能以植物为食,其下颌的构造是为了适应植食。

4.为研究窃蛋龙类古生态提供了素材

  赣州地区的南雄组目前发现了4种窃蛋龙类化石,其中的赣州龙、江西龙和南康龙的下颌构造比较类似,斑嵴龙的下颌构造与窃蛋龙科的其它成员类似,广东的河源盆地发现的河源龙、南雄盆地发现的未命名的窃蛋龙的下颌也与斑嵴龙的类似。这两类不同类似的下颌构造,说明了它们占据不同的生态灶,南康龙、赣州龙及江西龙是植食性的,是以植物为食的窃蛋龙类。

 

南康龙复原图(由赵闯先生绘制)

    该研究的标本由当地化石爱好者于2011年捐赠给正在筹建中的赣州自然博物馆 (现为赣州市博物馆)。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基金委、国土资源部及中国地质调查局的资助。

(吕君昌 供稿)

访问次数 : 
1001814452911